2008年3月25日,星期二(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一版:精华新闻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大墙里播种大墙外收获
南湖监狱向服刑人员传授现代农技知识,让他们归正后有“饭”吃
本报记者 蔡亮/文 陈立波/摄

  阳春三月,又到了春耕农忙时节。这几天,浙江南湖监狱刚刚成立的服刑人员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里也是一片忙碌。对于不少来自农村的服刑人员来说,这里今后将成为他们学习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第一课堂。
  今年34岁的余海(化名)明年就要出狱了。入狱前,他在四川老家一直从事农业生产。可是,由于不懂得先进的栽培技术,仅仅依靠老一辈传下来的耕作方法,余海种植的作物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都很一般,日子也过得紧巴巴。不得已,余海只能外出打工,却因为没有像样的手艺找不到工作,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眼看就要归正出狱了,余海盘算着还是回老家继续种地,可又担心种植技术跟不上。这次听说监狱里要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培训,他早早地报了名。
  在培训班里,余海如饥似渴地学习着现代农技知识。而培训基地里展示的大棚、滴灌系统和选种育种技术,更是让他耳目一新。“以前咱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干一年,也没有个好收成。再看这些新技术,真是不得了。光一项地膜,每亩投入100元,就能增产500元,太了不起了。今后出去,我就靠新技术种地,也能过上好日子喽。”
  大墙里学农技,这可是件新鲜事。而这项培训工作的正式开展,最早源于南湖监狱六监区几位民警的一个建议。六监区民警徐幸福告诉记者,这个监区里关押的服刑人员大多来自农村。在平时与服刑人员的交流中,民警们了解到,不少人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在监狱日常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中感到学习十分吃力,因而产生了出狱后回家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念头。老徐等人一合计,就向监狱有关部门建议,能否利用目前监狱二期建设的一些空地,进行现代农技培训,让这部分服刑人员也能掌握生存所需的一技之长。这个建议立即引起了监狱教育改造科的高度重视,并很快开展了试点。
  去年入狱的滕学民(化名)是浙江农大(今浙江大学)的一名硕士生,曾在农科院从事现代农业技术研发20多年,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这次,他被监狱赋予重任,承担起这个培训基地的大部分教学工作。这让老滕既感动又兴奋。“我一个带罪之人,政府还这样信任我,让我在大墙里还能发挥特长,我一定会好好干。”
  老滕告诉记者,他非常看好这项工作的前景。“现代农技与传统农技的主要区别在于投入少,见效快,收益高。以我们培育的无公害蔬菜为例,只要有一定的农业生产基础知识,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掌握了基本的育种、灌溉、施肥等技术手段,即便没有更多的资金增添其他设施,每亩仍有1至2万元的收入,半年左右就能见成效,一年左右就能收回成本。等到资金回笼,附以大棚等设施,收益还能大幅增加。对于归正人员来说,生活肯定不成问题。”
  南湖监狱教育改造科科长李湘金表示,以前监狱基础教育的重点是劳务加工,对于农村的服刑人员来说实用性可能有所欠缺。而开展现代农技培训,是南湖监狱在基础教育多元化的一个探索。“我们看中的是现代农技的实用性,它确确实实能为服刑人员出狱后的生活带来保障。目前报名的人很多,我们首先会在管理和制度上加以完善,同时在投入上进行保障。如果效果显著,今后我们还会将这项培训列入入监教育和出监教育的内容,同时制作一些电视教学片,让更多有需要的服刑人员能在大墙里掌握现代农业技术,让他们的新生之路越走越宽。”